2007/10/29

16歲人生才開始 她成女遊民

更新日期:2007/10/28 09:00
記者王紀青、黃瑞典、陳金聲、洪敬浤/連線報導

經濟不景氣,街頭的遊民變多,相關單位發現,近半年來遊民年齡下滑,許多年輕面孔出現在街頭,其中不乏廿出頭七年級生的「少年遊民」。

高雄縣專門收容遊民的中途之家「慈心園」,收容的遊民有愈來愈年輕的現象,卅歲以下的年輕遊民,占一成以上,不少遊民只有廿出頭。

人安基金會也察覺這個現象,全台十個平安站,有六處平安站都有低於卅歲的年輕遊民。

「我們的社會生病了!」慈心園主任陳育良認為,遊民年輕化反映出家庭庇護功能日減的社會現象。慈心園最年輕的遊民是只有十六歲的「小玲」。她的父親坐牢,母親無力扶養她和妹妹,小玲國中沒畢業就在岡山地區公園遊蕩;十九歲「阿賢」的際遇與小玲差不多。

高雄市遊民收容所最近收容好幾名七年級生,潘姓遊民剛滿廿歲,父親過世,母親染上毒癮,他在兒童之家長大。上月退伍,因母親吸毒被關,房東收回房子,他只好流落街頭。

人安基金會新竹平安站長阮賢助說,以往遊民多為五十五歲以上,兩年前基金會發現有四十歲以下遊民出現;近半年,年齡再往下降,最近新竹站一口氣就收容七名廿幾歲的遊民。

阮賢助觀察,這些年輕人大多是因家庭因素變成遊民。以前家庭能發揮避風港功能,但現今大環境差,五、六十歲的父母在經濟上常自顧不暇,遇到子女失業、負債等困境,無力援助,只能任子女自生自滅。

慈心園主任陳育良曾與多名年輕遊民深談,有的因為經濟不景氣而找不到工作,無顏回家,或遭受家人譏諷,在家待不下去;有的則來自破碎的家庭,流浪街頭,成為社會邊緣人。

此外,也有年輕人好逸惡勞,只想輕鬆過日子,不想工作。一名年輕遊民的兩名兄長都是警官,家人苦勸他設法找工作賺錢養活自己,他卻嫌「累」,只想當「伸手牌」,變成「少年遊民」。一旦接受遊民「身分」,就沒救了。




口木說法:

「我們的社會病了」!

下這個結論很簡單 …

仔細一想:

我是這社會的2300萬分之一

那麼如果社會病了,「我」有沒有病?

如果有,那我也是這個社會的病根之一

如果沒有,那麼我身為這社會中沒有病的一份子

又該如何幫忙其它生病的人呢?

是的,你我都知道社會病了,

What's the next ?

冷眼看著他病得更重 ?

或是著手試著做些什麼呢?

這則新聞當然是要反應出社會邊緣的問題

裡面有一段分析得很好:重點在於「家庭功能的退化」

台灣已經到了離婚率奇高無比的地步!

大家要思考,離婚不只是兩個大人的事,

更重要的是家中若有小孩,對他們的成長會帶來很大的影響!

有幸,我成長在一個健全的家庭,但身邊有太多在單親家庭成長的朋友

我可以了解,雖然外表看似無異,但在談心之間仍可了解其經歷過的痛苦及挫折

更有甚者,當父母因分居而造成經濟困難時,又會發生隔代教養乃至於失教的情形

也都會影響孩童未來的成就發展。

雖然說來自問題家庭的孩子透過自身的努力,也有許多出人頭地的表現

然而其對於戀愛、結婚後組織家庭的信心卻常顯得薄弱

未必能夠一路走來完全克服心理障礙,以上是個人的觀察。

由此可見,家庭的功能是決定社會安定的最基本因素!

老人家常說:「婚姻不是兒戲」

若在結婚前就已經想好未來該如何經營婚姻、如何教養孩子,

以後就比較不會措手不及,遇到無法承受的壓力而輕言離婚

對於家計理財也得及早學習

才不會在「貧賤夫妻百事哀」的定律下失去了家庭的幸福。

凡事該省則省,有錢該賺則賺

在沒有足夠的認識下,不要亂投資,得好好存錢

凡事莫急就章,應謀定而後動

幸福家庭得來不易,只問一分耕耘一分收獲。

HEMiDEMi Technorati Del.icio.us MyShare個人書籤 加入Yahoo書籤 加入Google書籤 DiggIt!

0 意見: